找到相关内容446篇,用时7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释、儒、道思想

    梦溪笔谈》中赞美义海的演奏,说“海之艺不在于,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与琴僧的音乐实践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教思想在琴论中极度缺乏,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现象在古琴美学领域...古,因为徐上瀛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只有音“淡才能摆脱时、俗,实现古、雅。“淡由《老子》提出,被周敦颐吸收,成为儒、道合一的审美观,此处它又被徐上瀛融以佛教思想,发展成儒、释、道合一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4159624.html
  • “念之义

    或理法等之观想,如《观经》第九观之观想佛身,名为观佛三昧。  四、称念之义─《观经》言:“至心令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安乐集》引《惟无三昧经》言:“耳闻念佛之。  《易行品》曰...“念之义  “念是心的作用,在佛典中有几种含义:  一、明记不忘之义─唯识学谓心的作用(心所),于曾见闻觉知的事象,明白记忆不忘(对所缘之事,明记不忘)。  《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81463351.html
  • 丝竹传心 法音长存

    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儒家音乐专著《乐记》中曾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成文,谓之音。 音乐...……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可以悦耳,聆语可以开襟。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 转读重要的是音乐和...

    袁静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60870336.html
  • 袁静芳:丝竹传心 法音长存

    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成文,谓之音。 音乐产生于人心,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人很早便发现了音乐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可以悦耳,聆语可以开襟。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 转读重要的是音乐和经文相互配合。只有音乐则会背离佛法的精髓;而缺少音乐,只...

    袁静芳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2073254.html
  • 十一个字话“吃

    心情,健康的体质,如果两者俱备了,吃起来就会吃“嘛嘛香,否则就吃不出味道,更体会不到吃的学问。   这里的吃心情与凭体质吃,就有“滋和“养两个字。“滋是食物的口感,津津有味是滋的一种,“爽、滑、嫩、脆才是“滋的全部。“养是食物的营养,当今吃文化最为突出的就是药膳和养生菜谱。最为营养的食物就是汤,靓汤动人,香气袅袅,在火锅蒸煲里冒泡出声,闻者口生津液,不禁食欲大增。   此“为...

    君合

    |素食|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2044579971.html
  • 山呼万岁《汉书》

    中国五岳之一的嵩山,天子亲自恭恭敬敬地建造祭坛,向众山神祗祈求天下太平,镇守国家。见此情景,众臣感慨异常,齐声欢呼祝天子武运长久。这欢呼声在五岳之间回荡,从山中传来三“万岁,万岁,万万岁!   从这个故事开始就形成了每逢喜事高呼“万岁的习惯。   但是,禅家看重这句话并非因为听到了山间回荡“万岁,而是山岳在高呼“万岁。   山,无论晴天还是下雨,无论刮风下雨,岿然不动,泰然自若...

    细川景一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231086355.html
  • 佛法的显现——梵呗

    是慈悲的。“喜舍音,你发出的音是喜舍的。“解脱音,发出来的那个音是解脱的。“无漏音,没有一点渣子,非常纯……。也是音呀!“无性无作无我,“甘露灌顶授位……“无我发出的声音最好,那个...知道声音很重要。有一个词叫做“心声。这说明,声音是心的反映,你心是什么状态,出来的声音就是什么状态。世界重视声音,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个播音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声音,大概人家是不会选择你的。一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3158931.html
  • “观音法门的真面目

    用的是耳根,故凡有言说,均以“听闻为主体。在解释上述经文之前,宜先就“我、“闻性、“闻、“听及“等名词作一厘清。事实上,这五个名词代表吾人妄想执著的五个层次:“是最粗浅的表层,乃至“我则属于最内层深细的妄想执著。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圆通章)讲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如何以耳根为所缘,一步步、一层层地剥落粗细妄想的方法,进而达到首楞严三昧的境界。  “、“听、“闻及“闻性等如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0163812.html
  • 为自比量

    ,认定了因法是遍及于宗有法的,或者按藏传,把第一相叫成“宗法,则是说,“认定了因法是宗有法的法(认定了因法“所作性是宗有法“的属性、法)。在为他比量中才要求一定得论对者明白的。  “无过欲知有法,比如说“无常,所作性故这个式子,如果说论对者已经由量识认定声音是所作的,但不知声音是常还是无常,心里还在疑惑着,他想要知道声音到底是常还是无常,这时对他立“无常,所作性故,这论对者是真...

    刚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93838606.html
  • 真唯识量唐疏蟊测

    说若是无误,则于通常所举“常、所闻性故之不共不定例以外堪称又创新例。  但后世诸贤之疏释中未见有人因循其说,比如窥基法师的《因明大疏》中虽然一气列举了新罗论式的诸多过失,但未断言其为不共不定,且...欠妥当的。  三、 此“唯识比量非“真唯识量之辨  文轨法师《庄严疏》卷四的一段文字里面提到了一个被破的“唯识比量,但并未明言其具体内容:  (《庄严疏》卷四)  问。如难无常比量云。非无常...

    朱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124273792.html